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时代,并不断向前演化!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在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成果,但是作为一种轻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高度依赖高碳资源的发展增长模式,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威胁人类生态安全,迫切需要以“双碳”战略为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探索实现人类生活形态、自然环境、物质世界关系的系统化重组再造,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拥抱数字经济,促进数字化和城市相关要素融合、叠加,重新定义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动能、空间形态等。
泛华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城经济和市经济的有机融合和动态平衡。在当前生态文明和数字经济的背景下:一是应该特别强调生态资源、创新融合基础设施与绿色空间载体的有机链接与融合;二是围绕地方优势资源禀赋重构产业动能,导入数字经济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数字产业新生态;三是通过构建区域创新文化体系、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社会环境,形成“港产城人”融合生态。最终,实现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的创新两山实践,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导向,打造绿色化智能化的“城经济”
“城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应该以生态为导向,重塑区域生态基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生态化和数字化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最终形成构建绿色生态的空间载体。
一是生态基底和生态系统重构。通过土壤修复治理、矿山修复、土地整理利用等生态治理,并结合生物群落学、自然地理系统、生态功能构建、环境艺术等生态学,构建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格局。为区域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基底,带动区域价值提升。
二是生态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数字城市建设重点价值单元,特别是其中的区域能源、水生态体系、市政环卫系统、数字岩土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集成不同数字技术对物理基础设施进行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构建一个数字科技生态基础设施,促进多种数字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协同与协作。打造数字孪生空间和场景载体高度融合、智能互动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三是城市的全过程、全域境的空间生态营造。生态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更新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每个过程都以减少碳排放为目的,减少大拆大建,实现有机更新减少碳排放;同时打造绿色智慧建筑、绿色智慧低碳社区和数字园区等不同维度的生态空间聚落,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微气候营造,构建生态空间。
二、数字加速,构筑生态化数字化的“市经济”
“市经济”旨在围绕地方的资源禀赋,通过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打造城市发展动能。并以数字经济“加速器”,把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有机结合,集聚形成“城市数字港”,打造平台经济、结算经济和总部经济,并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城市产业数字生态。
一是构建产业生态经济体系,围绕地方的资源禀赋,尤其是绿色生态资源等,打造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通过积极导入和孵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形成地方发展动能。
二是围绕地方产业动能,以数字经济为动力和加速器,导入数字技术、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数据湖,通过集聚“创新产品 场景消费 科创能量”的城市数字港,打造城市产业互联网承载消费互联网的新动能空间,实现对“市经济”的数据赋能、产业赋能和金融创新赋能。通过全过程溯源、检验检测、品牌认证、数字供应链、5g场景应用等,构建“一品一网一平台多基地”的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实现特色主导产业场景化应用创新,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以产育城,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塑地方产业生态。
三、文化营造,形成区域创新“热土效应”
“人”作为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的内在动力。城市应该以人为本,塑造区域多元文化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良好发展环境,打造区域创新的“热土效应”。
一是充分释放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区域多元文化优势,用活打响地方品牌,挖掘文脉,连通商脉,通过创意设计、品牌ip的导入,重构地方文化价值体系,为地方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二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产业教育和产业k8凯发的服务支持,培养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通过完善和提升产业配套服务,帮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沟通机制,定期举办论坛和交流,整合区域上下游企业资源,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金融体系,配套高品质的政务、商业、休闲环境,帮助城市/园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助力企业发展。
三是构建科技创新网络,通过与全球产业高地与创新尖峰持续不断地产生链接、对接、嫁接及关联,把创新人才、专利技术、创业资本、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引进来,并通过创新创业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动能。
四是打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绿色生产,把绿色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鼓励市民亲近自然、绿色出行,建立垃圾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运行机制,倡导文明生活、素食主义等低碳生活方式。
总之,通过eod模式创新,将科学统筹生态治理、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城经济”和“市经济”动态平衡,构建“港产城人”融合的发展新生态,实现区域的绿色化、生态化和智慧化的高质量发展。